九三学社
发布者: 统战部 更新日期: 2011-03-21 访问次数: 57

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、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、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。主要创始人有许德珩、潘菽、涂长望等。

历史轨迹

九三学社的前身为“民主与科学座谈会”。抗日战争时期一批进步学者以民主、科学为宗旨,在重庆组成“民主与科学座谈会”,表明继续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传统,提倡民主科学精神之志。194593日,是日本投降签字的日子。座谈会举行会议,有人提议,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,应把座谈会改为九三座谈会,得到一致赞同。19465月,九三学社正式成立。推举褚辅成、许德珩、税西恒、潘菽、涂长望等为常务理事。19499月,九三学社代表许德珩、梁希、袁翰青等参加了政协第一届会议,参与制定《共同纲领》的,梁希任农垦部部长。九三学社分别于1956年、1958年、1979年、1983年、1988年、1992年、1997年、2002年召开第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。历任主席为许德珩、周培源、吴阶平,现任主席韩启德。

今日九三学社

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,九三学社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,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,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,就教育、科技、知识分子、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调研,提出了一些有重大价值的意见和建议;积极开展智力开发,科技咨询,办学讲学和支边扶贫活动;推动广大社员和所联系的专家学者做好本职工作,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九三学社发展成员以大、中城市为主,以科学技术界为主,以有一定代表性的高、中级知识分子为主。九三学社在除台湾、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建有地方组织,现有社员七万七千余人。

九三学社中央机关内设办公厅、组织部、宣传部、科技部、专门委员会办公室、研究室等6个职能部门。

九三学社中央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《民主与科学》杂志和内部刊物《九三中央社讯》,并有学苑出版社、学苑音像出版社。

福建九三学社

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自成立以来,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,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,充分发扬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,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、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、坚持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,不断加强自身建设,带领各级组织和全体社员,积极参政议政,认真履行参政党的职能,为祖国统一大业,为科教兴国,振兴中华作出不懈努力。
  在1984年以前,福建省没有九三学社组织,只有从外省调来的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少数社员,社员之间没有联系,也没有开展活动。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于1984 924日在福州召开成立大会,15年来,共召开过 4次全省代表大会,九三社员从原来最初的 102人发展到现在的1596人(截至1998年底止);目前全省有福州、厦门、泉州、漳州、莆田、南平、三明、龙岩等 8个地市级组织。九三学社省委现任主委是:陈家骅(省政协副主席),副主委是:庄启谦、龚融实、郑伟文;秘书长:林葆荣;常务委员有丁瑜等8,委员28人;名誉主委是:杨曾艺(已故)、史玉昆,顾问是:还振举等9人。
  九三学社省委十分重视参政议政工作,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,认真做好提案工作。在人大、政协中当代表和委员的九三学社成员,在历次两会中都积极提出代表建议、委员提案;九三学社省委提出的党派提案,有不少被省里定为重点提案,如在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党派提案:《推进闽台科技交流加速我省农业发展》和在省政协八届一次大会上提出的党派团体提案:《走集团化道路,实现粮食产供加销一体化》、《关于大面积推广水稻浅、蓄、晒、湿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建议》等3篇重点提案均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并且受到了好评。又如在1999年召开的省政协八届二次全会上,由九三学社省委牵头,省民盟、省民进联合提出的加快我省科教创新体系建设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案被确定为本次大会的一号提案。九三学社省委领导还积极参加了省委、省政府、省政协、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各种类型的座谈会、协商会、专题讨论会以及视察考察等活动,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。还围绕福建省两个文明建设中的课题,发动广大成员积极开展调研活动,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调研文章。在履行民主监督工作方面,九三学社有3位同志担任省监察厅的特邀监察员,还有4位同志分别担任了省检察院、省土地管理局、省环境保护局和省人事厅的特邀监察员。
  改革开放以来,九三学社省委发扬学社的科技优势,在积极开展支边扶贫方面也做出了自已应有的努力,如通过派遣专家到贫困山区为农民讲学和办培训班,传授科学技术,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。多年来,在食用菌栽培、山区供水、果园治理、蔬菜反季节栽培、生猪养殖等诸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,得到贫困山区群众的欢迎,也促进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。社省委还多次组织医疗队到贫困山区开展义诊活动,帮助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看病难问题,积极参与了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,为福建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。

打印此页】 【顶部】 【返回